作為台灣唯一以閩東文化為生活民俗載體的縣市,結束戰地政務軍管時期之後,以「封火山牆」、「 一顆印」、石砌牆為鮮明特色的澳口山城聚落,一度因為生計困境迫使居民大量外移,徒留一群群年久失修的古樸屋宅駐守海洋島群。
營建署80年代末開始推動的城鄉風貌計畫,協助馬祖逐步重整澳口山城聚落,累積至101年,已透過點狀的示範建設初步嶄露風貌再造的成果,使示範聚落的整體風貌具有濃厚閩東風情的視覺效果,南竿津沙、牛角、東莒福正的風貌再造雛型,皆脫胎於此一時期,其中又以北竿鄉芹壁聚落的成果最為亮眼。
在持續執行城鄉風貌計畫的102-107年間,芹壁聚落成為馬祖聚焦力推的區域之一,此時期營造環境中的生活與生產更密切連結,促使北竿跨域資源整合逐步發展,同時為過去以視覺為主的環境風貌,延伸開展了五感中的聽、觸感受,不僅讓風貌質感更為細緻,更考量了夜間活動需求與所需品質,開啟創生篇章。
更為實際的成果,反映在自104起年明顯一路攀升的馬祖觀光客人次、返鄉島民人數之上,以及成功引進臺灣人氣烘焙教室駐點展店,間接發揮商業聚集效益,使芹壁的產業活動與產業空間更為多元豐富。
馬祖盤點106年之前累積的工程計畫,忖量時勢以滾動調整從大區域到各村的發展角色與定位,梳理出馬祖以空間景物、文化設施、體驗活動所提供的五感感受促使身心靈獲得療癒的環境項目,並將此環境潛質,帶入近年進行之計畫整合,順應時勢與政策潮流,評估接續支持的相對應設施,以呼應當代所需的硬體機能,創造創生環境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