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的整體發展從90年代初的三心二軸雙環發展模式,到一心、二軸、三區的概念,至現今的「 三區三軸多亮點」的分區發展概念,皆以花蓮火車站為中心,自花蓮市、吉安鄉串連至中區之鳳林、光復鄉,形成往南區整合的多元文化與觀光休閒產業綠帶計畫軸區。
我們的地景融合不同族群,在這片土地上共同記錄成長過程,及發展的軌跡,在各鄉鎮不同城鎮風貌成長過程中,就像人體器官的分工與整合,優先找出鄉鎮特色的「心臟」位置為核心,串連交通為心血管,整體規劃帶動地方特色,走出創新之路。
第一代城鄉風貌計畫,復活了花蓮縣松園別館、慶修院等歷史性建築;這個時期我們在光復鄉馬太鞍,敲除芙登溪的水泥堤防,改成重力式多孔隙生態砌石工法護堤,成為枯水期馬太鞍濕地的生物棲地,此為全台灣城鄉風貌在濕地生態方面最早的案例。
第二代城鎮風貌計畫為花蓮築起「洄瀾之心」、鐵道一二館,當時閒置多年的六期重劃區,是透過城鄉風貌計畫復活了起來;經由「洄瀾之心」創造東大門夜市,成為花蓮熱門的旅遊景點。另近年來活化了花蓮市介壽眷村群,進行老屋整建、景觀環境清整、開放空間活化等努力,進而結合外地青年移居入住及創業,超前地方創生之前例。
花蓮的發展不同於其他縣市,我們珍藏她的歷史、珍惜她的故事,在這塊土地上的生活方式,就是更親近土地、更善待她。當回顧這20年來的發展時,更感謝這些刺激與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