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單位:雲林縣政府城鄉發展處
規劃設計單位:水牛設計部落有限公司
施工單位:水牛設計部落有限公司
計畫緣起
臺西老街地區(以下簡稱臺西街區)臨台61西濱快速道路、東西向78號等二處出入口,結合雲嘉南風景管理處、雲林縣政府積極落實「發現61幸福公路」政策,希冀在雲林沿海台西、四湖、口湖等偏鄉型鄉鎮,打造鄉鎮再生區塊鏈。本計畫主要位於臺西鄉臺西村與海口村,其中以台西街區為計畫主要核心範圍,連結衍生至周邊環境。該地區不僅保存純樸漁村風貌,亦擁有濃厚的人文歷史(閩南、眷村等移民史、討海生活脈絡),是雲林海線觀光帶重要觀光景點之一,在地豐富傳統習俗活動亦是許多遊客願意走進台西參訪觀光的原因。
臺西街區早期是沿海地帶重要社會經濟活水處,具有潛力及兼負生活圈服務機能之城鎮核心地區。街區銜接安海宮與台十七線,由於其街屋以戰後重建居多,其建築形式以當時主流的簡潔現代主義形式為主,整體街道只有九百公尺,是臺西鄉內保存最完整的老
街。街區是臺西鄉最早開發的街道,日據時代至本省光復初期,一直是臺西鄉政商雲集的地區,昔日醫院、診所、旅社,都開設在
沿線,車水馬龍,經濟繁榮,曾有「臺西第一街」的稱呼。面對全球化、少子化的大環境結構問題,加上原有人口密度遠低於縣市
級主要市區,產業結構改變、城鎮整體服務機能萎縮導致青年外流移居,現今街區風華已不再,上述現況無形中成為該地區整體風
貌發展的難題根源。
近年台西地區在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等方面逐漸成形,已具備成熟之社區發展組織及軟體運作動能(例如:台西藝術協會自2007年起連續辦理國際藝術志工進駐台西營隊進行實地創作),在既有文史資源(近年陸續修復完工的歷史建築:台西海口故事屋與海口庄派出所、在地信仰中心安海宮)的搭配下極具發展與翻轉潛力,因此亟需硬體挹注協助最後一哩路之推展。希冀透過本計畫將街區公共環境整體總體檢,與民眾及社區溝通對話;配合社區發展願景,為台西城鎮再生重新定義出一套新生活模式。從具地方特色的代表性節點優先推動,透過公園綠地及閒置空間再利用,改善村內環境景觀與整體觀光導覽脈絡、系統、設施;以友善體驗設計、美適性、場所精神/地方感等設計發想依據,期許打造安全、人本、產業活化兼備的魅力宜居小鎮。
計畫目標
一、雲林縣國土計畫
整體發展構想
空間發展結構濱海產業創新圈-以沿海的麥寮鄉及臺西鄉為主,擬持續推動產業創新。
城鄉發展結構及模式之發展計畫
「3 個產業經濟圈」-濱海藍帶漁業加值圈:沿海 4 鄉鎮發展產業創新、箔子寮漁港活化改造等促進各級產業活絡,並透過臺西海園 濕地復育及口湖觀光景點串聯,帶動三級產業發展觀 光。
「5 大發展核心區」
臺西麥寮工業發展核:為二級產業發展核心,擬持續推動麥寮特定區計畫、雲林離島式基礎的工業區臺西區(臺西產業園 區)之開發,增加住商用地及產業儲備用地支援既有產業,並發展新興產業,以結合周邊雲林離島式基礎工業區及未來麥寮特定區開發,帶動各級產業發展。並在兼顧「三不」(不影響農、漁業發展、不妨礙觀光產業及環境發展、不違反國土計畫相關目標及規範)、「三要」 (要產業發展、要充分就業、要尊重民意)原則下推動綠能產業。
二、雲林縣觀光綜合發展計畫
發展政策目標1:發現61 幸福公路
雲嘉南國家風景區刻正辦理擴大經營管理範圍檢討,交通部發展台61 幸福公路,正在尋找休息站設點位置。西濱沿線應積極拓展亮點,以利區域遊憩系統的整合發展。
發展政策目標2:開發世界級風場
台西屬陸地型水域,台西風場在業界眼中屬亞洲的開普敦等級,有可能發展出世界優勢,開發世界級的風箏衝浪基地。風箏衝浪已列入2024巴黎奧運正式項目,未來將有機會吸引世界各國家前來移地訓練或辦理賽事。
發展政策目標3:台西老街創生發展願景
基地範圍
本次計畫範圍位於雲林縣西部沿海臺西鄉轄內,北以新虎尾溪與麥寮鄉相隔,南與四湖鄉以舊虎尾溪相鄰,東接東勢鄉,東距縣治斗六市約三十四公里。
計畫範圍包括台西村與海口村,全長約530公尺,其中核心區位於台西村,是臺西鄉最繁榮的村落,也是臺西鄉公所的所在地,村內中山路就是當年台西老街,東邊有媽祖廟,西面則有台西分局、臺西國小、臺西郵局、臺西農會、臺西鄉公所、臺西國中、全民醫院等機構。海口村是靠近臺灣海峽的一個村莊,南面有馬公厝大排,臺西漁港亦位在此地,居民多從事漁業,港口可見漁船停泊,養殖漁業多養殖蚵仔、文蛤、草蝦等海產。
土地利用狀況
本基地土地使用多為都市計畫區/商業區、住宅區,現況亦多為住宅使用,屬於臺西鄉生活核心區域。
土地使用現況以中山路為軸線,兩側多為住宅與兼商業使用住宅為主,亦有部份的宗教、學校等公共使用土地,在外層則為農業使用土地。
雖然中山路兩旁皆有街屋類型建築,但建築多戶呈現無人居住及頹圮得狀態,殘舊及破敗的零星建築點狀分布,進而影響整體街道景觀與美感印象。
規劃設計概念
以社會設計的手法,解決在地人口老化、人口外移、產業經營困難的課題;並透過實質的硬體空間改善,整備鄉街生活的基本需求,改善人本環境、提升街道景觀美適性;透過新、舊店家的產業文化調查、轉譯、包裝、行銷,藉此整合社會設計、空間設計、品牌設計等跨領域設計專業,共同打造「海口放送」的地域品牌計畫。
分項願景目標、策略說明
「海口放送」計畫以安居樂業作為願景,以地方創生人、地、產三面向作為分項,分別呼應到人,相關利害關係人包括居民、商家、社群、組織。地面向包括空間、景觀、文化、歷史、地理、文化資產、海洋。產面相包括養殖業、鄉街老商號、新店家、文教相關事業。以下分項針對目標、策略、行動、KPI做詳細說明。
建構地區型地方創生能量:
本計畫重點在建構在地特色資源基礎能量,希冀日後能與雲林縣政府關於地方創生計畫銜接與合作。
跨域連結城鄉共學共作:
透過各次工作坊、活動事件等操作,嘗試連結周邊產業與文化據點。
產業加值與多樣化經營:
透過專業團隊進場協力輔助機制,將原有地方知識經濟進行轉化、提升,融合地方既有內涵,加強地方居民認同自身家鄉特色價值。
達人共創:
社區裡總有許多臥虎藏龍得長青族群,透過田野訪談尋找社區達人與藝術家的引導,結合所有人的專才,發想重新給予社區內的頹屋空間新生命,藉由工作坊的帶領一同創造頹屋的新生命。
社區參與互動:
此計畫的操作模式,由專業設計團隊協助輔導規劃深入基層,投入社區透過民眾參與機制建立互動式之設計方法,讓社區工班、社區工藝達人、社區匠師進一步的參與設計以及雇工購料。
綠色內涵比例(%)35%
綠美化面積(㎡) 600㎡
提升綠覆率(%) 15%
增加公園綠地(或開放空間)面積(㎡)1,600 ㎡
增加或改善人行徒步空間面積(㎡) 1,800 ㎡
增加透水舖面面積(㎡) 1,100 ㎡
減少不透水舖面面積(㎡) 1,100 ㎡
閒置空間(或建築物)再利用面積(㎡) 1,100 ㎡
增加觀光遊客數(人次)約9000人/年
創造在地就業機會(人)約50人
(包含假日返鄉青年志工/社區發展協會初步規劃)
SDGs4-4.4→2030年前,大幅增加掌握技術和職業技能的青年與成年人人數,以備就業、正式工作和創業所需。←【帶動地方青年回鄉耕耘】
SDGs8-8.3→推動開發導向的政策,促進支持生產活動、創造合宜就業機會、創業精神、創意與創新,並透過提供財務服務等方式,鼓勵微型與中小企業實現正規化與成長。←【臺西老街活化營運(青年社群)】
SDGs11-11.7→2030年前,為所有人提供安全、包容、無障礙及綠色的公共空間,尤其是婦女、孩童、老年人以及身心障礙者。←【臺西老街頹屋及公園整頓】
SDGs11-11.a→透過加強國家和區域發展規劃,促進城市、郊區與農村地區之間,經濟、社會和環境的正向連結。←【臺西老街頹屋及公園整頓】
SDGs17-17.7→以夥伴關係的經驗和籌資策略為基礎,鼓勵和促進有效的公共、公私營和民間社會夥伴關係。←【建立社區、店家、青年、公部門等多元夥伴關係,協力促進永續願景】
計畫之後的發酵,是激發社區居民對於環境問題意識。雲林縣政府及臺西鄉公所,協助臺西社區「中山老街活化」公民審議社區營造,為延續內政部營建署中山路人文景觀再造計畫,去年中山老街環保綠化計畫-中山之美亮起來,今年度再以海口文化秀展現,這兩個公民審議的議題,都是經由居民以實體及網路投票產生,由社區志工協助中山老街環境維護及綠美化,增添頹屋生命力。
https://www.yunlin.gov.tw/News_Content.aspx?n=1244&s=437147
四位具有教育、藝術背景的台西青年發起《海口放送:常民生活指南》計畫,以在地工作坊作為解構地方篇章的工具。本次計畫除了延續工作坊作為「進入地方的方式」之行動意義,也將工作坊再升級,結合團隊成員的教育與藝術背景,設計在地風土教案與地方風土體驗參訪活動,以「《交換一頁台西》」在地風土營計畫,透過密集性的工作坊課程,沈浸式體驗在地風土,重新詮釋在地常民的生活軌跡。
https://changemaker.yda.gov.tw/Changemaker/DocList?u=22
3.社區文化工作坊以及在地導覽
配合文化部社造政策中核心價值之社會改造的實踐,由台西社區中的老年人,及台西國小的學生們開始,促進其與在地產業交流結合。以在地店家台西玉津烘焙坊的烘焙技術,吸引台西的學生及老年人參與工作坊,在老街改造過後的頹屋中,了解海口老街的文化,增加台西社區的居民對在地及社區的認同感。最後製作老街導覽摺頁放置社區與店家,提升海口老街的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