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澎湖縣-馬公第三漁港國際廣場新闢工程

執行單位:澎湖縣政府
執行期程:2017-2020年
  • 執行單位:澎湖縣政府
計畫背景與基地範圍

打造國際景觀、提供一高品質賞景、休憩空間,串聯人文及周邊無障礙景觀環境,以期達共融共享之目的。基地位於澎湖島的第三漁港,基地面積約4.9 公頃。此位置周遭除了有豐富的文化設施與體育相關的活動場所,基地位於舊城區與新城區之間,也是搭船離開澎湖島的必經之路,更成為進出漁港時重要的據點。因此這個基地與漁港之間的關係成為此案重要的焦點,也作為文教及體育相關的區域的串聯。透過國際廣場的轉換,串聯漁港與基地周遭豐富的活動。 計畫目標與內容,國際廣場新闢工程計畫主要基地為4.9 公頃,基地周邊富含景點及觀光資源,除了觀光景點以及公共設施林立,旅館也逐漸形成新興商業區,因此本案預期塑造馬公市的海港城市風貌,藉由此基地廣場及周邊環境進行整體規劃設計,期望以創造澎湖馬公市的空間節點,打造城市中休閒以及休憩的優良場所。同時本案也預計整合周邊環境及公共設施,除了打造本基地上的景觀地形之外,更營造流程的城市開放空間,並且將開放空間的系統連結起來。

規劃理念與設計構想
▲全區鳥瞰透視圖
▲景觀平面配置圖

澎湖特殊的地理景觀總是與居民的生活環環相扣,例如因風而生的菜宅、在地採集的咾咕石、圍捕漁獲的雙心石滬...等等,每個細節都透露著澎湖人的智慧與故事。因此,設計的大架構從咾咕石開始,它是澎湖早期重要的建材,也曾是海底珊瑚的基石。仔細觀察,就能夠看出其表面凹凸的孔洞,這些孔洞其實是一個個曾經被珊瑚蟲所佔領的巢穴,隨著時間流逝與珊瑚蟲的離去,碳酸鈣形成的骨骼便清晰可辨。試想,若是這樣有機型態的骨骼能夠比擬成為公園系統的主要架構,作為主要區域的分割基準;而由骨骼圍繞而成的孔洞,則成為活動聚集的地方,並置入有如珊瑚蟲般彈性的、有生命力的、有不同尺度的活動項目,便能使原本擁有廣大面域的公園場地充分的被利用。這樣的區劃,不僅是回應了咾咕石的故事,並同時賦予了這個公園廣場不同尺度的活動場域,使得觀光人潮與居民的日常的大小活動都能在這裡找到合適的活動空間。在細部地景的設計上,數個澎湖特殊的地理景觀特徵也被納入考量,其中最重要的靈感來源便是為了抵禦強風而生的「菜宅」,其顧名思義是菜的堡壘,是澎湖傳統農業對應強勁東北季風的重要策略。因此若是在基地上加以利用其「圍」的動作,就能在公園中創造數個不被強風干擾的靜風區,並「圍」出各式各樣的活動空間,使活動能夠在基地上聚集與發生。

▲體育文化公園景觀平面配置圖
執行單位:澎湖縣政府
▲ 戶外劇場與活動草坡透視圖
▲入口鏡面水景廣場透視圖
推動策略與執行效益

澎湖早期以漁業為主,在轉型觀光後,觀光事業蓬勃發展,澎湖雖有眾多景點,卻分散在澎湖各鄉市,且缺乏夜間遊憩場所,國際廣場的概念,以景觀串連、增加可利用性與整體感為發想,藉由觀音亭園區串連起眷村文化園區、國際碼頭、遊艇港、五星級飯店至國際觀場,強化水岸特色成為澎湖新灣區。

預期效益,創造澎湖馬公市空間節點,打造城市休閒及遊憩場域。環境清整與綠美化,增加並改善廣場空間。整合周邊環境及公共設施,營造流暢城市開放空間系統。營造海港城市空間美感,結合整體觀光遊憩系統,塑造澎湖新城鎮之心,泵送綠色能量及觀光人潮進入澎湖。創造澎湖城市品牌,帶動澎湖地區觀光,改善地區生活品質。

成功關鍵與亮點說明

本案預期將此區塑造成具有海洋氛圍之觀光休憩活動之場域,營造海港城市空間美感以及創造澎湖城市品牌。本案基地廣場將規劃成具由活動、表演及休憩等功能之活動空間,並容納兩千至五千人為原則,除了強化澎湖縣的海洋環境特色,更落實永續、低碳的地景環境,提升城市公共建設品質與美感。串聯第三漁港及水岸,梳理地區環境紋理,並藉由整體的視覺打造,改善城市風貌,創造具新時代感之新亮點。

後續經營與維護管理

本案初期將委由施工單位進行整體維護管理工作,工程完成初期交將由廠商進行一年的維護管理工作,後續工程完成後的維護管理工作將邀請馬公市公所來負責認養及執行環境衛生及清潔工作,植栽養護澆水工作則委由林務公園管理所協助,定期做維護並回報缺失並藉此改善整體景觀品質及提昇社區居民之生活品質。

執行單位:澎湖縣政府
執行單位:澎湖縣政府
執行單位:澎湖縣政府
執行單位:澎湖縣政府